河南普天同创计量有限公司
标准物质网
在线客服
室温下,将浓盐酸(4.92mL,60mmol)加入NaN3(24g)的二氯甲烷(40mL)悬浊液中。搅拌1h后,逐滴加入底物A(12mL),然后加入三乙胺(3.6mL)。室温搅拌5h后,将反应混合液加水稀释,然后分层。水相用二氯甲烷再次萃取。合并后的有机相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然后真空浓缩。
12-2020
在氮气保护下,将化合物A(45g,0.33mol,1.0eq.)、氯化铵(54.0g,1.01mol,3.0eq.)和NaN3(28.5g,0.43mol,1.3eq.)加入80%的乙醇水溶液(1000mL)中,然后加热至75℃,搅拌2h。冷却后,加入水(800mL),然后用乙酸乙酯萃取三次,每次200mL。萃取得到的乙酸乙酯相,用水洗两次,每次200mL,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在水相中加入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节至pH=11,然后用次氯酸钠淬灭。
对有机过氧化物及氯氧化物的爆炸危险性需要全面认识。衡量过氧化物和氮氧化物,以及它们的目标产物(为过氧化物或氮氧化物)的爆炸危险性,有两个经验参数可参考,一是过氧比值,二是放热焓变,它们都是过氧化物的安全性指标。
过量的过氧化物在有机相中的浓度往往大于水中的浓度,通常很难用水洗尽过量的过氧化物。
PCC具有吸湿性,有吡啶气味,对眼睛和皮肤具有刺激性腐蚀作用。一般只适宜小规模反应,中试规模会有潜在风险,收率也不会高。建议用TEMPO/NaClO来替代PCC,TEMPO(四甲基哌啶-氨氧化物)作为自由基捕获剂
哪些物(机)疲劳或老化到一定程度,会成为安全隐患呢?根据非危险源、危险源、安全隐患和事故的逻辑关系图可以得知,内含能量的危险源或后来承载能量的非危险源,疲劳或老化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成为安全隐患,若处理得不好或有触发因素,就可能导致事故。
事故的原因分析基本都是基于物(机)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探讨,找出事故原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其实对所有事故进行深究可知,都与当事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而不安全行为来自不安全思维和观念。总之,所有事故都是不遵守SOP、违反了客观规律的结果。
投机取巧常常是违背规范操作的根源,心存侥幸是安全的大敌。领导对有些项目急于求成,所以紧催员工,大家匆匆忙忙赶进度,最终赶出了大事故。
不能在旋转蒸发仪上进行氯化亚砜、三氯氧磷等高腐蚀性以及与水剧烈反应的液体的减压浓缩操作。另外,浓缩高密度液体要分批次进行,不可盲目图快,否则欲速则不达。
第三方登录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8601949136,010-58103629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