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普天同创计量有限公司
标准物质网
在线客服
一、对有机过氧化物及氮氧化物的安全认识
对有机过氧化物及氯氧化物的爆炸危险性需要全面认识。
衡量过氧化物和氮氧化物,以及它们的目标产物(为过氧化物或氮氧化物)的爆炸危险性,有两个经验参数可参考,一是过氧比值,二是放热焓变,它们都是过氧化物的安全性指标。
1)过氧比值
本书在这里要新定义一个名词“过氧比值”。过氧比值是指过氧基或氮氧化物成分(氧原子量与过氧基团或氮氧基团数量的乘积)在分子中所占的比重,定义式为
式中,n表示过氧基团或氮氧基团的个数;M表示分子量。
通常可用这个比值指标来考量有机过氧化物的爆炸性。如果过氧比值超过8%,就有爆炸危险性,这是比对很多事故得出的经验值,过氧比值越高,危险性越大,也就是说,只有一个过氧基团(或一个氮氧基团)的分子,当其分子量小于200时就可能具备了爆炸性;有两个过氧基团(或两个氮氧基团)的分子,其分子量小于400就可能具备爆炸性,这种方法比较直观和简单,例外的不多。对于放人或大规模生产,还需要结合下面的爆能比值(放热焓变)进行细致考量。
2)爆能比值
爆能比值是指某爆炸性分子的放热分解能(kJ/mol)除以分子量的值,是以放热焓变△H来衡量的。当有机过氧化物及氮氧化物的爆能比值大于0.8,即放热焓变大于0.8kJ/g时,爆炸危险性就大。这需要通过量热仪器米测量,然后根据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安全评估。
过氧比值与爆能比值之间是有直接线性关系的,而且成正比。过氧比值过大,通过量热仪检测评估后,如果是具有爆炸危险性的有机过氧化物,就不能与金属接触,也不能震动或受热,更不能烘干。不能以纯品甚至浓溶液保存,要保存于稀的溶液中。最好尽快用作下一步,直到过氧基团消失。
过硫酸及其盐或复盐(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因含过氧基(—O—O—)而同属于过氧化物。
氨氧化合物的爆炸危险性来自于其中的含能基团——氮氧键,以前不被人们重视,由于发生过多次爆炸事故才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
一些吡啶类、嘧啶类、嗪类等氯杂芳环,形成一个类苯结构的大n键。因为环氮原子的电子对不参与构成大x键,环碳原子的电子云流向氮原子,氮杂芳环被钝化,致使氮杂芳环成为一个缺电子环系,导致亲电取代反应难度加大。当氮杂芳环的氮被氧化生成氮氧化物后,氧原子的电子对向环上转移,环上x电子云密度增大,因而亲电取代反应被活化,其作用机理相当于氯苯,亲电取代反应中亲电基团优先进攻氮氧位的邻位和对位(即2位和4位)。氮杂芳环的氮原子被氧化生成氮氧化物的目的意义就在于此。
吡啶氮原子可被过氧化氢或过氧酸氧化而形成氮氧吡啶化合物(也称吡啶氮氧化物、吡啶-N-氧化物、N-氧化吡啶、氮氧化吡啶、氧化吡啶等),表达方式有如下几种:
N-氧化吡啶通常只作为一个重要的过渡性中间体来应用。由于氮原子被氧化后不能再形成带正电的吡啶离子,其2位和4位活性增强,有利于发生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可在这些位置进行氯化、硝化等,主要生成4位取代的N-氧化物,若4位已有基团,则在2位取代。取代完毕,然后通过转位机理可消去其氮上的氧,就可以得到由吡啶直接取代所不能得到的衍生物。因此吡啶类氮氧化物也常被用作有机合成试剂或中间体。
通常用H2O2/HOAc体系或m-CPBA氧化。底物被氧化后,其极性大大增大,TLC的Rf值大大降低。通过大量事故分析,被氧化生成的氮氧吡啶类、氮氧嘧啶类和氮氧嗪类化合物,其中的氮氧化学键(N→O)富含能量,通常被认为是一个高能量的爆炸基团,相当于一个过氧基团(—O—O—),也称为拟过氧基,其氮氧化物被称为拟过氧化物,因此,氮氧化物的爆炸危险性可以参照过氧化物。
相关链接:叠氮化试剂及其参与的反应(五)
文章来源:《有机合成安全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8601949136,010-58103629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