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普天同创计量有限公司
标准物质网
在线客服
(一)X射线光谱分析的发展
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
1908年,巴克拉(C.G.Barkla)和沙特拉(Sadler)发现物质受X射线辐照后会发射出和物质中组成元素相关的特征谱线。
1912年,劳厄(M.V.Laue)证实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结合前人的发现归纳X射线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1913年,布拉格(W.L.Bragg,W.H.Bragg)父子建立布拉格定律。
1913年,莫塞莱(Moseley)研究了各种元素的特征光谱,发现莫塞来定律,奠定了X射线光谱分析的基础。
1928年,盖革(H.Geiger)等首次提出用充气计数管代替照相干板法来进行X射线的测量。
1948年,弗里德曼(H.Friedman)和伯克斯(L.S.Birks)研制出第一台商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
1966年,布朗曼(Browman)等将放射性同位素源和Si(Li)探测器结合使用。
1969年,伯克斯(Birks)等研制出第一台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
1971年,全反射技术首次应用在少量样品的痕量分析上(Yoneda和Horiuchi)。1974年,偏振技术首次应用于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Y.Dzuhag)。
(二)X射线荧光分析基本原理
X射线荧光分析仪中X光管产生X射线,样品受该X射线照射后,样品中存在的元素发射出能量不同的荧光X射线辐射。通过测定样品发射的辐射能量,就可以确定样品中存在哪些元素,即称为定性分析。通过测定能量的强度可以知道元素的含量,这就是定量分析。
X射线管发出一次高能X射线,照射样品,激发其中的化学元素,发出二次X射线,也叫X射线荧光,其波长是相应元素的标识——特征波长(定性分析基础);依据谱线强度与元素含量的比例关系可进行定量分析。
X射线荧光分析仪(XRF)首先应用在各种材料化学组成的分析,之后发展到环境监测领域。被测材料可以是固体、液体、粉末或其他形式。XRF还可测定镀层和薄膜的厚度及成分。XRF具有分析速度快、准确度高、不破坏样品及样品前处理简单等特点。
XRF分析的精密度和重现性很高。若有合适的标准,分析的准确度非常高,当然没有标准时也可以分析。测量时间取决于待测的元素数目和要求的精度,在几秒至30分钟间变动。测量后的数据处理时间只需几秒钟。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EDXRF)测得的土壤样品的光谱图,可通过峰的位置确定样品存在的元素、峰的高度确定元素的质量浓度。
文章来源:《危险废物鉴别及土壤监测技术》
版权与免责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8601949136,010-58103629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