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普天同创计量有限公司
标准物质网
在线客服
一、食品理化检验的作用和任务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早在1995年我国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在此基础上,2009年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进一步完善食品生产、销售、餐饮服务等环节全过程的管理和追溯制度,形成社会共治的格局。它是一部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发生,消除和减少食品有害因素危害的重要法律。食品安全法确立了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等进行监测,并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因此,在我国食品安全法的贯彻和实施中食品理化检验起着重要的作用。
食品品质的优劣不仅在于营养成分的高低,更重要的是食品中是否存在有毒有害的物质,是否会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食品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可能受到化学物质、真菌毒素和其他有害成分的污染,农药和兽药的滥用、添加剂的不合理使用及环境污染等都使得食品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因此,从食品生产源头到餐桌,必须对食品的原料、辅料、半成品及成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行全面的检验,在开发食品新资源、研制新产品、改革食品加工工艺、改进产品包装等各个环节以及进出口食品贸易中,均需对食品进行相关的检验。食品是否符合国家安全和质量标准,需要采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进行检验,以其检验结果作为评判依据。
食品理化检验的主要任务是对食品的营养成分、保健食品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检验,研究食品理化检验的方法、理论和新分离、分析技术。随着预防医学和卫生检验学的不断发展,食品理化检验在确保食品安全和保护人民健康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食品理化检验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21世纪以来,食品理化检验采用的各种分离、分析技术和方法得到了不断完善和更新。许多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分析仪器和联用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食品理化检验中。目前,在保证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的前提下,食品理化检验正向着微量、快速、高通量、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许多先进的仪器分析方法,如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度法、毛细管电泳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电化学法等,以及仪器联用技术已经在食品理化检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我国的食品标准检验方法中,仪器分析方法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在样品前处理方面,采用了众多新颖的分离技术,如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液相微萃取、加压溶剂萃取、超临界萃取及微波消化等,较常规的前处理方法省时省事,分离效率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分析仪器自动化也是食品理化检验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分析仪器可以进行检验程序的设计、优化和控制、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使检验工作大大简化,并能处理大量的例行检验样品。例如,蛋白质自动分析仪等可以在线进行食品样品的消化和测定;测定食品营养成分时,可以采用近红外自动测定仪,样品不需进行预处理,直接进样,通过计算机系统即可迅速给出食品中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分等成分的含量。装载了自动进样装置的大型分析仪器,可以昼夜自动完成检验任务。
仪器联用技术在解决食品理化检验中复杂体系的分离、分析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仪器联用技术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析仪器连接使用,可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近年来,气相色谱-质谱(GC-MS,GC-MS/MS)、液相色谱-质谱(LC-MS,LC-MS/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质谱(ICP-MS)等多种仪器联用技术已经用于食品中微量甚至痕量有机污染物及多种元素等的同时检测,如动物性食品中的多氯联苯、二噁英;酱油及调味品中的氯丙醇;油炸食品中的多环芳烃、丙烯酰胺等的检测。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在线分离分析技术、具有快速检验和现场应用优点的传感器检测技术、芯片技术,以及多学科交叉技术—微全分析系统(miniaturized total analysis system,u-TAS)可以在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上仅用微升或纳升级的样品和试剂,实现分离检测的整体微型化、高通量和自动化,可以快速完成大量的检测工作。这些新方法和新技术将在食品理化检验中逐步得到应用,这将缩短分析时间和减少试剂用量,成为低消耗、低污染、低成本的绿色检验方法。
随着分析科学的发展,食品理化检验方法与技术的完善和不断改进,将为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提供更加灵敏、快速、可靠的现代分离、分析技术,为保障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章来源:《食品理化检验》
版权与免责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8601949136,010-58103629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