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普天同创计量有限公司
标准物质网
在线客服
7.4.1 酸碱解离理论(阿伦尼乌斯理论)
人们对酸碱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1884年阿伦尼乌斯(Arrhenius)在解离学说的基础上定义了酸和碱并定量地讨论酸和碱的强度。
阿伦尼乌斯认为在水溶液中解离产生的正离子全部是H+的物质为酸,如HCI、H2SO4、HNO3;在水溶液中解离产生的负离子全部是OH-的物质为碱,如NaOH、Ba(OH)2、Ca(OH)2。
酸碱的强弱可由解离常数的大小进行衡量,KaΘ、KbΘ值越大,则相应的酸或碱越强。而酸碱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反应生成水。
阿伦尼乌斯解离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对酸碱的认识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对化学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这一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把酸碱仅限于水溶液中,而对于非水体系中物质表现的酸碱性却无法解释。
7.4.2 酸碱质子理论(布朗斯台德理论)
20世纪20年代,布朗斯台德(J.N.Bronsted)和劳莱(T.M.Lowry)分别独立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
按照酸碱质子理论,反应中给出质子的物质称为酸,如HCI、NH4+、HCO3-;等均可以给出质子,所以它们都是质子酸;在反应中接受质子的物质称为碱,如NH3、CI-、NO3-等均可以与质子结合,故均为质子碱;而HCO3-和H2O等在反应中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称为两性物质。
酸碱质子理论认为,酸和碱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一定的依赖关系。当酸失去质子后就生成具有接受质子能力的质子碱,而碱结合质子后就变成了酸,即
酸=碱+质子
将满足上述关系式的一对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如
HNO3=NO3-+H+
反应式中NO,是HNO;的共轭碱,而HNO;则为NO,的共轭酸。对于H2O这样的物质而言,其共轭酸是H3O+,而其共轭碱则为OH-。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转移过程。例如
反应中HAc(酸I)给出质子,生成相应的共轭碱Ac-(碱I),而H2O(碱Ⅱ)作为碱接受质子生成共轭酸H3O+(酸Ⅱ),整个过程中质子从酸转移到了碱上。
酸碱解离反应、盐的水解反应等,都是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转移过程。例如
酸碱质子理论不仅适用于水体系,对于非水体系也适用。例如
反应中NH3分子(酸I)给出质子生成NH2-(碱I),而NH3(碱Ⅱ)接受质子后生成NH4+(酸Ⅱ)。反应的实质仍为质子的转移。
酸碱质子理论中,酸碱的强弱可由物质给出或接受质子的能力来判断。酸给出质子的能力越强,酸性越强。而碱接受质子的能力越强,碱性越强。在水体系中,HCI完全解离出H+,HCl为强酸;而HAc部分解离出H+,HAc为弱酸。酸碱的强度可以由解离反应的平衡常数KaΘ、KbΘ的大小表示。
在水体系中,HCI、HNO3、H2SO4、HCIO4均完全解离,都是强酸,无法区分四种酸的强弱,将水的这种作用称为拉平效应。而将它们溶于酸性比水更强的HAc中,它们给出质子的能力则不同。
根据在乙酸中的解离平衡常数KaΘ值的大小可区分出这几种强酸的酸性强弱,乙酸的这种作用称为区分效应,HAc是几种强酸的区分试剂。
在质子酸碱反应中,反应进行的方向是由强酸强碱生成弱酸弱碱。例如
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碱的范围,但其也有局限性,对于无质子的体系则不适用。
7.4.3 酸碱电子理论(路易斯理论)在酸碱质子理论提出的同时,1923年路易斯(G.N.Lewis)提出了酸碱的电子理论,也称为路易斯理论。
在反应中能接受电子对的物质称为酸,如H+、Na+、BF3等均含有空轨道可以接受电子对,都是路易斯酸;在反应中能给出电子对的物质称为碱,如OH-、CN-、NH3等均可以给出电子对,故为路易斯碱。
酸是电子对的接受体,接受电子对的能力越强,酸性越强。碱是电子对的给予体,给出电子对的能力越强,碱性越强。
酸碱电子理论可以把反应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酸和碱生成酸碱配合物的反应。例如
另一种是取代反应,包括酸取代反应,碱取代反应和双取代反应。例如
酸碱电子理论的优点在于其适用范围比较广泛,而局限性在于酸碱的特征不明,且无法比较酸碱的相对强弱。
文章来源:《无机化学核心教程(第二版)》
版权与免责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8601949136,010-58103629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