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普天同创计量有限公司
标准物质网
在线客服
三、影响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
1.取代基的影响
由于分子上取代基不同,造成分子内电子环境不同。分子内不同的电子环境,影响着分子轨道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度。分子轨道之间相互作用增加,生成键的长度减小,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之间的能量差zlE增加,跃迁时吸收较短波长的光线,反之,分子轨道之间相互作用减小,生成键的长度增加,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之间的能量差.AE减小,跃迁时吸收较长波长的光线。所以,在取代基不同的二种分子中,类似的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之间的能量差△E是不同的,产生的紫外吸收是有差异的。
2.共轭效应(conjugationeffect)
共轭效应使n—w跃迁向长波方向移动(红移),共轭体系越大向长波方向移动越大,且吸收强度增加亦越大。量子化学研究表明,随着共轭体系增加,各原子轨道线性组合结果,最高能级的成键轨道与最低能级的反键轨道间能量差越来越小,吸收红移程度也越大。pH变化引起共轭体系的延长或缩短,从而改变物质的吸收峰位。如酚酞的酸式或碱式结构。
在酸性溶液中,分子中只有一个苯环和c=0形成共轭体系,其吸收带位于紫外光区,在碱性溶液中,整个酚酞阴离子构成一个大的共轭体系,其吸收带移入可见光区。
3.超共轭效应(lyperconiugation)
甲基取代双键碳上的氢以后,通过甲基的c—H键和Ⅱ体系电子云重叠引起的共轭作用,使n一叮r‘跃迁红移。若分子中含有数个孤立的双键,则吸收峰不会发生位移,但吸收强度随孤立双键的数目成正比地增加;当两个双键相邻时,吸收峰位移不大。
4.立体效应(stericeffect)
立体效应是因空间位阻、环张力、跨环共轭等影响因素导致吸收光谱红移或蓝移,并常伴有增色或减色效应。
5.溶剂的影响
溶剂极性增加町使吸收光谱的精细结构消失,对吸收峰的波长位置和吸收峰强度亦有影响,对波长的影响比对强度的影响更大。在大多数w一π跃迁中,分子轨道激发态的极性大于基态,故在极性溶剂中溶剂对激发态的稳定作用大于基态,导致激发态能级比基态能级下降得多。溶剂极性的变化会使化合物的紫外一可见光谱形状发生改变,还会使吸收波长发生改变。檄性大的溶剂会使w—w+跃迁谱带红移,使n—a*跃迁谱带蓝移。
当被测物质具有酸性或碱性基团时,溶剂的pH值的变化对光谱的影响较大。如苯胺在乙醇中A230nm,而在稀酸中^。。为203nm。利用溶剂pH值不同时光谱的影响,可以测定化合物结构中的酸性或碱性基团。
此外,溶剂也有自己的吸收带,如果与待测溶质的吸收重叠,将妨碍溶质吸收带的观察,选择溶剂时也要注意到这一点。含有杂原子的有机溶剂,通常均具有很强的末端吸收。因此,当作紫外分光法测定溶剂使用时,它们的使用范围均不能小于截止使用波长。例如甲醇、乙醇的截止使波长为205nm。另外,当溶剂不纯时,也可能增加干扰吸收。因此,在测定供试品前,应先检查所用的溶剂在供试品所用的波长附近是否符合要求,即将溶剂置lcm石英吸收池中,以空气为空白测定其吸光度。溶剂和吸收池的吸光度,在220~240nm范围内不得超过0.40,在24l~250nm范围内不得
超过0.20,在251—300nm范围内不得超过010,在300rlm以上时不得超过0.05。
四、有机化合物的特征吸收
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和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价电子跃迁密切相关。研究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可获得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的大量信息,为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做准备。同时也为选择定量测定有机化合物的含景的条件提供依据。
1.饱和烃及其衍生物
饱和碳氢单键只有电子,仅产生口一口*跃迁,吸收带位于远紫外区(<200nm),目前应用较少。但这类化合物在200~1000mr-范围内几乎是紫外透明的.可作为紫外测量的溶剂,如正己烷,环己烷等。饱和烃的杂原子取代物,如NH2,NR2,OH,OR,SR,x(c1.Br.I)等,含有n电子,不仅有跃迁,而且有n—π跃迁,使吸收峰的位置向长波方向移动,也即产生红移。这些基团称之为生色团。这类化合物的最大吸收峰的位置仍在200nto左右。
2.不饱和烃及醛,酮,羧酸和酯
不饱和烃分子中含有口键和叮r键,有σ和n两种跃迁,羰基化合物(醛,酮,羧酸和酯)分子中,还有n—σ跃迁。由于各种基团的相互影响及几种电子跃迁的相互作用,使得各种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的位置变化较大。
3.含有共轭体系的分子
一般把共轭体系的吸收带称为K带。K带对紫外光谱是重要的,因其出现近紫外范围,且摩尔吸收系数也高。共轭体系越长,其最大吸收越移往长波方向,甚至到可见光部分。随着吸收移向长波方向,吸收强度也增大。
4.芳香族化合物
图17—7为苯的紫外光谱图(乙醇为溶剂)。由图17—7可见,苯有三个吸收带,均由叮r一Ⅱ}跃迁引起,分别称为E,E2和B带E带因其吸收波长在远紫外区,一般不应用。E:带在近紫外区边缘,经助色团的深色位移,可进人近紫外区因而可被应用。B带的位置属近紫外区中部,又有精细结构,吸收系数也不太小,因此B带很重要。通过B带,可以比较容易地识别苯环及其衍生物。当苯环有助色基团取代时,助色团的孤饱和杂环化合物在近紫外区无吸收,杂芳环化合物可以看作芳环上的一个一cH基团被杂原子取代后的产物,不仅有”一"e跃迁,还有n一1rs跃迁,使得吸收带的强度增加。
五元杂芳环按照呋喃、吡咯、噻吩的顺序增强芳香性,其紫外吸收也沿此顺序逐渐接近于苯的吸收。在上述三种杂芳环中,硫的电子较氮、氧能更好地和二烯的1T电子共轭,因此噻吩的紫外吸收在最长波长。生色团、助色团的取代,导致五元芳杂环的紫外吸收发生较大的变化,产生深色位移和增色效应。吡啶的共轭体系和苯环相似,故吡啶的紫外吸收类似于苯的紫外吸收。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8601949136,010-58103629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