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普天同创计量有限公司

  •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认可证书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合作单位
  • 普天同创计量证书
新闻
  • 产品
  • 仪器
  • 新闻
  • 规程
  • 帖子
  • 课堂
金属混标查询

在线客服

粟究竟是“谷子”还是“沙”

发布时间:2015-06-12 00:00 作者:中国计量网 阅读量:1126

成语“沧海一粟”出自苏轼《前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句。对于其中“粟”的意思,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最通行的是解释为它的本义,即“谷子、米粒”。“渺沧海之一粟”,现行上海版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的翻译是“像大海里的一粒米一样渺小得不可称量”;《古文鉴赏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解释为“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米”;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是“人在宇宙中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小米粒”。对于成语“沧海一粟”的“粟”,《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汉语大词典》也都解释为“谷子、米粒”。这种解释应是比较传统而主流的观点。

然而,也有不少人对这一解释表示质疑,认为解释为“谷子”似乎与大海毫无关联,这两者放在一起显得不合事理,缺乏事实基础。近代学者徐昂在《文谈》中就这样说:“‘一粟’与‘沧海’何涉? ‘渺太仓之一粟’或‘渺沧海一勺’皆可,是或坡公随笔而未之审,或传写有舛耳。”

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发文认为“沧海一粟”的“粟”不应解释为其定义“谷粒”,而应解释为“沙”。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举到郭璞对《山海经·南山经》“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 其中多白玉,多丹粟”一句中关于“丹粟”的注,解释为“细丹沙如粟也”。其实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解释, 是说“丹沙”像“丹粟”,所以这里把“丹沙”叫“丹粟”。后来的一些解释“粟”为“沙”的例子,基本上由此而来。可以说“沙”不是“粟”固有的含义。

现代一些辞书关于“粟”的释例有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如“颗粒如粟状的东西” (《汉语大字典》),“如粟的颗状物”(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泛指粟状物”(《辞海》),“ 颗粒如粟之物”(《辞源》),“凡细颗粒之属或曰粟”(台湾《中文大辞典》)等。这些解释并不确定是“谷子”或是“沙”,什么材质都可以,只要大小形状像粟的物体,强调体积细微的特点。

我们觉得这应该与“粟”曾作为古代的度量衡单位有关。最初的度量衡单位大都取自自然之物。南北朝时期的术数著作《孙子算经》就有“度之所起起于忽(蚕吐丝)”“称之所起起于黍”“量之所起起于粟”的论述。其中“粟”在古代就是一个容积单位。书中说:“量之所起起于粟,六粟为一圭,十圭为一撮,十撮为一抄,十抄为一勺,十勺为一合(gě),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斛得六千万粟。”可见“粟”就是极小的容积单位。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入手,问题也许就能豁然开朗。“一粟”在苏轼笔下只是极言其体积之小, 并未关心它是否真是一粒谷子, 就像今天说“大海中一夸克的物体”一样。《赤壁赋》作为一代文豪驰骋想象之作, 未必一定局限于用海中的沙子来作对比, 而把作为极小的体积单位的“粟”来与大海进行比较,也合情理。如果说和大海相比一定要用大海中常见的事物,则太拘泥了。今天说的“大海捞针”,针并不长在海里, 但并不影响我们拿极小的针来和浩瀚的大海作比较, 也不影响人们的理解。难道我们非得说“大海捞沙”不可? 就算非得从海中找比较对象,海中细小之物也并不只有沙。

宋代的语言事实也表明, 用“粟”来代指极细微的事物时并不一定要翻译成“沙”。例如苏轼《送顿起》:“回头望彭城,大海浮一粟。”这里的“粟”肯定不会是沙子。又如北宋李之仪《寄耀州毕九》:“造物于我终何功,寓形宇宙一粟同。”南宋史浩《题蜗室》:“人生天地间,渺然如一粟。”这两句的“粟”如果解释为“沙子”,明显有些勉强。和“沧海一粟”的“粟”一样,如果翻译成“谷子”,一来和本义相符,来得自然,而且“粟”本身就是体积计量单位,同时作为生活中的具体事物, 能给人以更加直观的形象感。

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微信
关闭
普天同创
请告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立即回电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8601949136,010-58103629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