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普天同创计量有限公司

  •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认可证书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合作单位
  • 普天同创计量证书
新闻
  • 产品
  • 仪器
  • 新闻
  • 规程
  • 帖子
  • 课堂
金属混标查询

在线客服

中国科学家开发出新型纳米颗粒疗法 有望靶向作用淋巴结转移从而高效杀灭癌细胞

发布时间:2019-08-22 00:00 作者:生物谷 阅读量:740

近日,来自中国华南理工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纳米颗粒疗法或能有效靶向作用癌症的淋巴结转移,相关研究结果刊登在国际杂志ACS Nano上。

癌症转移,即癌细胞从原发性肿瘤位点脱离从而在机体其它部位形成肿瘤的过程,其会使得很多癌症患者的病情发生恶化;而淋巴结作为遍布机体全身免疫系统的腺体,其常常会成为癌细胞在机体中“旅行”的第一个目的地,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策略能够靶向作用淋巴结中的癌症转移,从而在癌细胞在机体别的位点形成肿瘤之前促进其破坏。

当一个人被诊断为癌症后,其首先会进行淋巴结的活组织检查来确定是否癌症已经开始发生扩散,然而外科手术操作会给患者带来疼痛、感染及其它问题;有研究表明,癌细胞会通过淋巴管从肿瘤部位迁移到特殊的淋巴结位点,淋巴管会携带免疫细胞和体液而并非血液;因此一种能够注射到血液中的疗法就能够进入肿瘤,随后通过淋巴管来治疗癌症。

此前,研究者Hong-Jun Li等人开发了一种名为iCluster的纳米颗粒运输工具,其能通过血液进入肿瘤中,iCluster是一种大规模的纳米颗粒簇,肿瘤的酸性环境会促进iCluster拆解为小型组分,从而渗透入肿瘤中同时运输化疗制剂;研究人员想知道是否这些小型纳米颗粒能够穿过连接肿瘤和淋巴结之间的淋巴管。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将标记红色染料的iCluster注射到了携带移植肿瘤小鼠的血液中,通过荧光成像技术,研究者发现,携带化疗药物顺铂的小型纳米颗粒的确能够穿过来自肿瘤的淋巴管进入附近的淋巴结中;在另一项实验中,研究者在肿瘤发生转移之前利用iCluster处理小鼠,几天后通过手术切除小鼠的原发性肿瘤,结果与癌症患者机体所表现的相似。

研究者表示,大约40%的治疗小鼠在110天后仍然能够存活,这与未治疗的小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未治疗的小鼠在术后51天均死于癌症转移。随后研究者在癌症已经发生转移的小鼠机体中检测了上述疗法的效果,他们发现,iCluster治疗的小鼠存活期更久,而且尸检结果显示,相比未治疗的小鼠而言,其机体中的肿瘤尺寸要比前者小得多。

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微信
关闭
普天同创
请告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立即回电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8601949136,010-58103629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