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普天同创计量有限公司

  •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认可证书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合作单位
  • 普天同创计量证书
新闻
  • 产品
  • 仪器
  • 新闻
  • 规程
  • 帖子
  • 课堂
金属混标查询

在线客服

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电荷转移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2019-07-29 00:00 作者:中国科学院 阅读量:623

近年来,有机太阳能电池(OPV)领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其光电转化效率已经突破了15%,展现了光明的应用前景。从光活性材料的化学结构特点理解OPV中电荷转移机理,特别是低能量损失下激子解离的驱动力来源,对于设计新颖材料提高电池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下,化学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实验室侯剑辉课题组的姚惠峰等人,开展了有机光伏分子化学结构与电荷产生机理间构效关系的相关研究。在前期的工作中(Chin. J. Chem. 2018, 36, 491-494),研究人员发现OPV中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的分子表面静电势(ESP)存在较大的差异,促进了电荷的高效生成。

最近,姚惠峰等人设计了新颖的聚合物给体材料PTO2并详细研究了分子表面ESP对电荷转移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的结果表明,PTO2与非富勒烯受体材料IT-4F存在显著的ESP差异,相应的分子间电场提供了激子解离的驱动力,促进了电荷转移,基于此的电池具有高效的电荷生成效率;而在PTO2与富勒烯衍生物受体的界面,ESP的差异相对较小,电荷转移需要额外电场的辅助。另外,研究人员与瑞典林雪平大学和隆德大学的合作者在器件和光物理方面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对ESP理论具有重要的支撑。该工作建立了分子结构与电荷转移过程的联系,为高效率光伏材料的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微信
关闭
普天同创
请告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立即回电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8601949136,010-58103629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