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普天同创计量有限公司

  •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认可证书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合作单位
  • 普天同创计量证书
新闻
  • 产品
  • 仪器
  • 新闻
  • 规程
  • 帖子
  • 课堂
金属混标查询

在线客服

鱼类的生物调查(B)

发布时间:2015-11-02 00:00 作者:中国标准物质网 阅读量:2308

在水生食物链中,鱼类代表着最高营养水平。凡能改变浮游生物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生态平衡的水质因素,也可能改变鱼类种群。因此,鱼类的状况是水的总体质量的结果。此外,由于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生理特点不同,对某些毒物的敏感性也不同。尽管某些污染物对低等生物可能不引起明显的变化,但鱼类却可能受到影响。

鱼类是代表水生食物链中的顶端生物,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又是人所共知的水生生物,所以对社会公众来说,鱼类也是最容易理解的水质标志。搜集污染水体历年来的渔业捕捞资料和经济损失情况,不仅可以获得水体中现存种类及其相对数量的资料,进行现状评价,而且通过历年资料的比较,可以了解鱼类种群变化的历史情况,进行环境质量的回顾评价。然而,渔业生产者所进行的渔业捕捞不能代替生物工作者所进行的鱼类生物调查。因此,鱼类的生物调查对于环境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采样及样品保存

采样点(范围)及采样频率

采样点(范围)的设置力求接近水质监测的采样点,以便于结果的相关分析。同时,还需了解水体的基本水文特征和流域主要污染源,在此基础上统一合理布设。河流,应在每个排污口的上、下游和大支流注入口的上、下游布点;支流进入干流之前的河段也应布点。湖泊,除考虑排污口以外,应在主要入湖河道和出湖河道上布点,同时可按湖流方向,从入湖口起在不同类型水域内布点,如进水区、出水区、深水区、浅水区、渔业保护区、捕捞区、湖心区、岸边区等。采样时,还应兼顾表层鱼、中层鱼和底层鱼。

鱼类的采集工作量较大。一般来说,每年在枯、丰水期各采一次即可。也可枯、丰、平水期各采样一次,或每季度采一次,这可视评价工作所要求的精度和人力物力而定。

2.采集方法

①结合渔业生产捕捞鱼类标本。

②从鱼市收购站购买标本,但一定要了解其捕捞水域基本情况。

③对非渔业区域可根据监测工作需要进行专门捕捞采集。国内用于捕捞的渔具和方法多种多样,适用于生物调查的主要网具大体有以下几种。

①拖网类:适于在底质平坦的水域使用,有船拖网、地拉网等多种。

②围网类:捕捞中、上层鱼类的效果较好,不受水深和底质限制。

③刺网类:适于捕捞回游或游动性大的鱼类,不受水文条件的限制,操作简便灵活。

④张网:是一种定置渔具,形如一个方锥形的袋子,张设于有一定流水的湖口及江河中鱼类游动的通路上,依靠水流的冲击,迫使游经网口附近的鱼类陷入网中而被捕获。

⑤撒网:是在鱼群密集的地方罩捕鱼类的一种小型网具。这种网具具有成本低,网具轻巧、操作简便的特点,很适于鱼类调查者自备使用。

3.样品处理与保存

野外采集到鱼样后,应尽快处理和保存。样品鱼要新鲜,体型完整,固定前要详细观察记录鱼体各部分的颜色。如果当天分析,冷冻保存即可,否则须加入3g硼砂和50m1 10%福尔马林固定溶液。体长超过7.5cm的鱼,要打开体腔,使固定剂浸入内脏器官。在鱼体僵硬前,注意摆正鱼体各部及鳍条的形状,最好用纱布包裹后浸入固定液中保存。

固定1-7d后(取决于鱼的大小),取出用流水清洗24h,然后转入40%异丙醇中保存。标本瓶或标本箱上都应贴上标签,标明采样点的位置、日期、采集人、所用工具等。如果标签放在容器内,应使用防水墨汁和防水纸。

(二)样品的分析鉴定

1.个体的鉴定、计数与测量

全部鱼类个体都要鉴定到种,并统计数量。测定每尾鱼的体重和全长。

2.年龄和丰满度分析

测定年龄的方法有体长频数法、耳石和骨法、鳞片法。使用最广泛的是鳞片法。

鳞片法:测年龄用的鳞片一般取自鱼体中部侧线上方附近的部位,通常取5-6片。取后用清水洗净,夹于两块载玻片之间。同时测量被取鳞片鱼的长度和重量,确定性别及其成熟度,并注明日期、地点等。鳞片上的环片排列一般为两种类型,一为疏密型,如虹鳟鱼等;另一类为切割型,大部分鲤鱼科鱼类属此类型。

切割型:环片切割是由于环片群走向不同而造成的。一年中环片间的配置排列大体上都是平行的,但新的一年形成的第一条环片则与上一年后期形成的若干环片相切割,切割线就是年轮(图5-1-16a)。

疏密型:所谓疏密,在鳞片上的表示就是环片间的距离宽窄不等,宽区和窄区有规律地相间排列,这种现象是因为鱼类生长具有周期性和速度的季节差异造成的。春、夏温暖季节,食饵充足,摄食量大,消化力强,生长迅速,在鳞上产生的环片间距就宽些,整个区称为宽区;秋末入冬,天气转寒,摄食量减少,生长缓慢,此时鳞片上的环片间距就窄些,产生的环片区就狭小,称为窄区。一年中形成的这两个带,合称为一个生长年带,生长带不是年轮。通常把窄带过渡到宽带之间的分界线看作年轮。

根据鉴定的结果,可把全部鱼样划分成几个年龄群,并分析其年龄组成(各年龄群的个体数与全部个体数的比率),获得种群中老幼个体的分布情况。当进行年龄鉴定有困难时也可以只分析其体长组成(各体长组的个体数与总个体数的比率)。这种方法很有实用意义。丰满度的含意是指鱼体重量的增加程度,一般用下列体长和体重的关系式表示:

K=W×105/L3

式中:K一一丰满系数或称条件系数;

W—一体重((g);

L一一体长(mm)。

这个关系式假定鱼类并不随生长而改变体形,因此不管它们的大小如何,丰满度的指标应该是同样的数值,而丰满度系数的改变说明体长与重量之间关系的改变。在体长不变的情况下,丰满度的大小,可表示体重的增减。但在测定体重计算丰满度时,要考虑生殖腺重量和肠胃饱满度等因素。

3.一般健康检查

鱼体的一般健康状况会影响它对污染的反应,而污染的亚致死水平也会影响鱼的健康及其抵抗疾病的能力。因此,在水质调查中,应预先检查鱼类的一般情况,例如鳃的损伤,寄生虫的感染,以及其他一切可能加重或掩盖污染影响的因素。大型体外寄生虫,像桡足类或蛭类,附着在体表,一般易于发现。小型体外寄生虫可在较高倍的解剖镜下检查从体表刮下的或鳃周围累积的粘液。体内寄生虫可使用显微镜进行组织学检查。对于损伤,要报告肿块和发炎面积,鳍的擦伤或腐蚀以及其他残缺。

4.组织病理检查

当怀疑有慢性中毒或发现鱼体普遍瘦弱,情况不良时,要进行组织学、生理学或生物化学的检查。

5.残毒分析

针对污染的性质和程度,选择性地进行体内残毒分析。除肌肉外,还应分析鳃、肝、肾等内脏。

6.产量和生产力分析

在鱼类实际调查工作中,可根据需要和可能选择以下项目进行产量和生产力分析。

①生产力(productivity):一定水体内产鱼生物量的速率(重量/(单位面积·年))。

②捕获量:实际捕获的鱼量(重量/(水面面积·年))。

③现存量(standing crop):在任意一定时间内存在的鱼量(重量/单位面积)。

(三)死鱼事件的调查

死鱼事件,是指水体中具有一定规模的灾难性的鱼类死亡现象。除废水排放等人为因素引起的死鱼外,还有因自然事件引起的,如水华、温度骤变、暴风雨、天然物质的分解、寄生虫以及细菌和病毒性流行病等。调查死鱼事件的首要目的是找出死鱼的原因。

当发生污染事故时,鱼类常表现出一些急性中毒的症状。如当农药污染时,鱼会出现麻痹,在水中挣扎的现象,直至死亡。死后,鱼的鳞片松散,鱼眼突出,鱼的鳃和眼等部位充血。当有机物(如印染废水)和NH3-N、NO2-N、S2-等无机还原性物质造成污染事故时,由于水中 DO降低,鱼体出现缺氧症状,如浮头,乱游,窜跳出水面,导致窒息死亡。死后鳃部呈暗褐色,鳞片紧附于鱼体。形成水华死鱼,往往鱼鳃被水华生物(蓝藻等)堵塞,或水华生物分泌毒素致死。水体缺氧,使鱼窒息死亡。

1.调查准备工作

分析区域地图,测定死鱼发生面积、死鱼数量,估计废水类型及排放单位,携带温度计、溶氧仪、电导仪、pH计、水色盘、透明度盘、采水器、生物采样设备(浮游植物网)、样品瓶以及其他标本器材。

2.调查内容

现场考察:记录水的外观、水流和气象条件。测定温度、pH、溶解氧、电导及其他有关的项目。采集鱼样、水样和其他生物群,如浮游生物、着生生物、大型无脊椎动物等。

除在污染区采集水样和鱼样外,必要时也应从未污染的水域采集,作为对照。采集即将死亡和近期死亡的鱼类特别重要。采样后,如有可能,应立即取血。血样收集在洁净的带塞的玻璃瓶里,鱼体单条放在有标签的塑料袋里冷冻保存,待测。对死鱼的鉴定和计数:在大河里,可按定点定时内的死鱼数,推算全部时间内的死鱼数。在大河或湖泊里,也可在沿岸计数,并推算到整个面积的死鱼。在比较小的水体内,可以横过整个断面计算死鱼。

3.样品分析测试

为确定污染事故的原因,需对受污染的水体和其中的鱼(或其他水生动物)进行分析测定。鱼体中农药的测定,采样和预处理如下(其他水生动物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亦可参考此方法):

(1)鉴定

捕获鱼类,鉴定种类、年龄,测量体重、体长等。填写采样记录。注意同时选择相对清洁或未发生污染事故的地点采空白对照样。

(2)取样

将受污染的鱼和空白对照的鱼分别做以下处理:鱼类体重在lkg以下的较小型鱼,剔除皮、骨,取其全部背部肌肉;较大型鱼,可从鱼鳃盖处起,去皮、骨,取鱼体1/10背部肌肉。若是取混合的样品,则以其中最小的鱼为基准,按其全部背部的肌肉量等量称取其他鱼的背部肌肉,并混合均匀。其他水生动物,弃去外壳,取全部可食部分作为样品。

具体做法:将鱼类样品用自来水洗净后,剖腹弃内脏。用蒸馏水淋洗一遍晾至不滴水,用不锈钢刀去鳞去皮。用竹片刮刀刮下背部肌肉。其他水生动物同样洗净控干至不滴水,挖取肌肉部分。切碎,用组织匀浆机或切碎机高速搅拌成均匀的浆状后,装于洗净的塑料食品袋或广口玻璃瓶中,密封后置于-10℃以下暗处保存,备用。

(3)测定含水率

在某些情况下,样品分析结果要求以干重计。在此情况下,需在称取分析样品的同时另取样品测定含水率。称取100-500g样品于一个己称重的柑祸中,105℃烘干过夜。在干燥器中冷却恒重后称量。

含水率(%)=(样品重一干燥样品重)×100/样品重

注:重量以g计。

(4)分析前预处理

可选用以下方法:

①称取20g已匀浆混合均匀的浆状生物样品,加入l00ml甲醇,振荡提取l0min,用离心机((3000r/min)离心20min,取上清液。此提取操作重复两次。将上清液合并转移入300ml分液漏斗内,加入纯水5ml,滴入正己烷直至溶液饱和(被甲醇饱和的正己烷约含甲醇15-30ml。若加入的水量过大会产生乳化现象,此时待测物质向正己烷相转移。当水样中含脂肪类少时可不用添加纯水)。再加入30m1正己烷振荡萃取5min,将甲醇相转移入另一个300ml分液漏斗中,再用30ml正己烷洗涤。重复一次振荡萃取、分液、洗涤操作。甲醇相中加入5%NaCl 500ml,转移入1L分液漏斗中,加入lml浓HCl后用50mlCH2C1:振荡萃取10min。此操作重复二次。合并CH2C12相,用无水Na2SO4脱水后,用旋转蒸发器浓缩,再吹N2至约0.5m1。试液备测。

②索氏提取:称取100-500g样品与300g无水Na2SO4混合,放入提取套管中。在提取过程中套管需自由沥干。在索氏提取器中,样品的上下两端装有玻璃棉可以代替提取套管。加10ml的加标溶液于样品上。在每批分析样品选作加标的样品中,加入1.0ml的基体加标标准。对于碱或中性一酸性的分析,所加入的标准和基体加标化合物的量,应使其在欲分析的提取液中(假定注射1μ1)的最终浓度为:每个碱或中性待测物为100ng/μl,每个酸性待测物为200ng/μ1。若使用第四篇中的凝胶渗透净化,需加入2倍体积的标准和基体加标化合物,因为有一半的提取物由于GPC柱载而损失。

在含有1-2粒干净沸石的5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500ml提取溶剂(如正己烷、环己烷、异丙醇或乙腈),将烧瓶连接在提取器上,提取样品16-24h。测定结果一般以干重表示,如μg/g(干重)、ng/g(干重)等。

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微信
关闭
普天同创
请告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立即回电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8601949136,010-58103629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