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普天同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
  • 标准物质定级证书
  • 豫南检测资质认定证书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农产品资质证书
  • 伟业计量高企认证证书
  •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合作单位
新闻
  • 产品
  • 仪器
  • 新闻
  • 帖子
  • 课堂

在线客服

原子发射光谱法

发布时间:2014-04-24 00:00 作者:中国标准物质网 阅读量:1386

一、概述

原子发射光谱(atomicemissionspectrometry,AES)是利用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热或电能的激发下,其外层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的跃迁,发射不同的特征性谱线,根据发射的谱线波长进行定性分析,测定谱线的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习惯上称为光谱分析或光谱化学分析,有时也称为光学发射光谱分析法原子光谱是光谱学各分支中最占老的一支,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利用发射光谱发现和确认了约占自然界天然元素种类七分之一的元素。1860年前后基尔霍夫(Kirchhoff)和本生(Bunsen)制造了第一台用于光谱分析的分光镜,利用它研究盐和盐溶液在火焰中加热时所发射的特征光辐射,奠定了光谱定性分析的基础。然而,光谱定量分析直到1926年盖拉赫((Gelach)提出了内标法原理,才得以迅速发展。20世纪40年代光电直读原子发射光谱仪的试制成功,使分析速度大大提高。20世纪60年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ICP—AES)的发展使古老的光谱分析方法焕发了青春。

二、发射光谱原理

1.电离与激发

物质加热激发时,可以得到发射光谱。在室温下,物质大多处在分子状态,多数呈固体和液体状。因此,要使物质中的原子被激发,首要条件是蒸发,即要使固体、液体态的物质都转变为气态分子,再使组成物质的分子离解,成为原子状态。

一般情况下,原子的电子都处在稳定的基态,要发射出光谱,必须首先使原子激发,即原子中的外层电子跃迁到较高的能级上。处于激发态的原子,从较高的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以辐射的形式释放出多余的能星,即发射出光谱。因此,原子的激发(excitation)使原子获得一部分能量,使原来处于基态的原子过渡到一个较高能级的激发态。

激发原子有多种方式,如热激发、电场引起的碰撞激发、激发态原子的能量交换、电子和离子复合过程引起的激发等。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时主要是热激发,它是指物质在高温等离子体状态下,粒子有较大的运动速度,在非弹性碰撞过程中,原子获得足够的能量,由基态跃迁到高能级而被激发。

原子由基态过渡到某种激发态时所必需的能最称为激发能或称激发电位(excltatlol,potential),一般以电子伏特(eV)度量。在原子发射光谱分析选择分析谱线时,常常要考虑谱线的激发电位。元素的原子被激发所需要的最小激发能称为该元素的共振电位(resonancepotential)。处于最小激发电位能级与基态之间跃迁所产生的谱线称为共振谱线(resonancespectrum)。共振线是该元素中的最低线,如Na的589593nm和588.996nm两条共振线,其激发电位只有2.1eV,它常常是原子发射光谱定性分析中所采用的分析线(analyticalline)。
原子发射的谱线涉及原子外层价电子的跃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约在10-8s时间内要向基态转化,它可以通过发射谱线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能级问的能量差△E决定了谱线的波长,△E=hv=hc/λ。除碳、磷、硫之外,大部分元素的共振发射谱线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域(200.O~800.0nm)。

中性原子与其它粒子碰撞时,获得足够能量使其外层价电子脱离,成为自由电子,称为电离(ionization)。原子变成了离子,失去一个电子称一次电离,失去两个电子称二次电离。而把原子达到电离所必需的能量,称为电离电位(ionizationpotential)。某一元素原子的电离电位总是大于它的激发电位。电离电位与元素周期表相关,也具有周期性。同一周期中以惰性气体的电离电位最大,同一族中,随着价电子层数增加,电离电位下降。需要注意的是,原子变成离子后,也可以被激发成为离子激发态,当其回到离子基态时,也会发射出光谱线,称为离子谱线,它不同于该离子的原子所发射的原子谱线。发射光谱分析中常在每条谱线元素符号后标以罗马字I、Ⅱ、Ⅲ,以表示中性原子、一次离子、二次离子所发射的谱线。

原子光谱来源于原子外层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的跃迁,它出现在电磁波的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区域。由于原子内部不存在振动能级,电子跃迁所产生的是明锐的“谱线”。

需要指出,并不是任意两个能级之间都能产生跃迁,跃迁必须遵循一定的选择定则。符合下列条件的跃迁才有可能:△n=O或任意整数,△L=±l,△S=0,△J=0±1(J=O时,△J=0除外)。因此,跃迁只能发生在相邻两项能级间,根据△S=0,则不同多重项之间的跃迁也是禁止的。但也常有例外,这些谱线往往产生的机会少,强度弱。如镁457.11nm为31S0一33P1(△S=1)。

原子的同一高能级跃迁到不同低能级的同一元素的谱线具有匀称性,它们的强度虽然不同,但它们之间的相对强度可以保持不变,在原子光谱分析中利用相对强度信号可以避免激发光源不稳定而引起波动的影响。

2.谱线强度及影响因素

原子由某一激发态i向基态或较低能级跃迁时,所发射的谱线强度与处于该激发态的原子数成正比。而在激发光源的高温状态下,当温度一定时,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时,原子在各能级上的分布,即激发态和基态原子浓度遵从玻耳兹曼(Boltzmann)公式:

Ni=N0{(g1/g0)exp(-Ei/kBT)} (19-4)

式中,Ni、N0分别为单位体积内处于激发态及基态的原子数;g1、g0分别为激发态和基态的统计权莺,即某一能级的简并度,定义为g=2J+1,J为内量子数;Ei为激发态i与基态之间的能量差;kB为玻尔兹曼常数,1.38×10-23J/K;T为激发的热力学温度。

处于i能态的原子,在能级之间的跃迁有多种可能性,不同跃迁的可能性大小称为跃迁概率,若i与j能级之间的跃迁概率为Aij,那么光源辐射出的频率为vij,其辐射强度。

由式(19—4)可见,谱线强度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Ei、Aij、g1、g0等因素属于原子本身的特性,外界条件对其影响甚微,称为原子的内部常数。但T、N0、L受实验条件影响很大,与光谱线的产生一过程有关。

在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中,被测物质首先要蒸发,然后离解成原子而激发,一般使用电弧或火焰来获得能量。在光谱产生过程中对谱线强度的影响主要是:

(1)蒸发的影响无论是直接加热试样的火焰光源,还是由电光源的灼热电极蒸发试样,试样的蒸发主要靠热的作用。蒸发量影响发射光源的强度。

(2)激发条件的影响试样物质的激发过程发生在电弧或火焰的等离子区中,它明显地影响欲分析元素的谱线强度。若把等离子区看成是一个局部热力学平衡体系,其中存在着①离解平衡,即气态分子离解成气态原子的平衡,离解常数是温度的函数;②电离平衡,即原子电离为离子,电离平衡常数也是温度的函数;③激发平衡,激发态浓度与基态浓度的比由玻尔兹曼公式给出,也与温度有关。因此,电弧中温度不仅直接影响激发平衡,而且通过离子平衡和电离平衡影响处于原子态的总数。

影响激发的温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光源的类型和蒸气云中元素的电离电位等。

(3)谱线的自吸与自蚀在激发光源高温条件下,形成以气体物质存在的等离子体,即包含有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各种粒子电中性的集合体。这个等离子体占有一定体积,或者说有一一定的发光直径,在空间各个位置上,有不相同的温度和原子浓度。中心温度高,外层温度低,中心部位原子激发态数目多,边缘区域基态或低能态原子数目多。因此,某一元素在高温中心区发射的原子谱线,会被处于外层低温的同类原子所吸收,其结果使发射强度减弱,这种现象称为谱线的自吸(self-absorcption)。严熏的自吸使谱线的轮廓从中央一分为二,成为谱线的自蚀(self—reversal)。

等离子体直径越大,被测元素的浓度越大,谱线的自吸收越严重。基态原子对共振谱线的自吸最严重,常常表现为自蚀。这在原子发射光谱定量分析中必须加以注意。

3.谱线强度与元素浓度的关系式

式(19—4)给出了谱线强度与发光蒸气云中基态原子数目的关系。发光蒸气云中原子是从电极上的试样蒸发而来的,所以单位时间内进入蒸气云中被测元素的原子数目与试样中该元素的浓度c成正比,考虑到扩散、对流等影响因素,达到热平衡时

三、光谱仪器

光谱仪器主要有光源、光谱仪以及谱线测读仪器。

1.激发光源

为原子、离子提供能量,使其成为激发态的装置称为激发光源(excitationlightsource),简称光源。光源的作用是使被分析物质蒸发、离解成原子(有部分进而电离成离子),并使原子或离子激发产生光谱。这两个过程一般不易分清。光源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灵敏度、准确度。常用的光源有以下几种。

(1)化学火焰化学火焰是最早被采用、最简单的激发光源,至今仍被广泛地应用于碱金属、碱土金属等激发电位较低的元素。

(2)电激发光源发射光谱分析中一般使用电激发光源。它由一对上下电极和电路组成,因加电压的方式不同,可构成多种电激发光源。

(3)电感耦合等高频等离子体光源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inductivelycoupledplasmaICP)作为发射光谱分析激发光源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一开始出现就显示了新光源的强大生命力,并在70年代获得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用等离子体作为发射光谱的离子源,试样物质在ICP的激发过程中伴随着电离,光源的等离子区域,除了原子外,还存在着离子。

ICP是利用高频感应电流激发氩气流,产生类似于火焰的激发光源。它的主体是个外径约为2.5cm,由三层石英管同心组合而成,放在一个连接于高频发生器的线圈内的等离子矩管。试样被雾化器吸人形成细雾并导入等离子矩管。另有高频发生器产生高频电磁场提供给等离子体能量,频率约为30一50MHz,最大输出功率在2-4kw。

高频电流通过以铜管绕成的感应圈,产生交变电磁场,并将高频电能耦合到石英矩管内。矩管内的1二作气流(氯气)用高压火花“点燃”。矩管内的氩气电离,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电流成涡旋状。电离产生的电子和离子被电场加速,同时与未电离的气体分子碰撞,使更多气体电离,这些电子和离子各在相反方向沿矩管内闭合回路流动,形成一个电阻很小,电流很大的涡电流,在管口形成稳定的等离子焰矩,释放出大量热能。

等离子焰矩是一种物理“火焰”。感应线圈区域内,白色不透明的焰心区,是高频电流形成的涡流区,温度高达10000K,电子密度大,发射出很强的连续光谱,试样气溶胶在该区域被预热、蒸发。在感应圈上10~20rrm处,淡蓝色半透明矩焰称为内焰区,温度在6000~8000K,试样在此原子化、激发、发射光谱线。径向分析观测区,一般在此截取。在内焰区上方,无色透明的尾焰区,温度低于6000K,只能发射激发电位较低的谱线。

高频电流的“趋肤效应”,使ICP高频感应电流在导体表面具有大的电流密度,涡流集中在等离子体表面层内,形成一个环状的加热区,环形中心是一个进样通道,使得等离子体光源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ICP光源具有非常好的性能。检出限很低,约在10-5~10-1μg∥ml。激发温度高,有利于激发电位高的元素测量;稳定性好,测量精密度高,相对偏差在1%左右;基体效应小,光谱背景小;干扰少,准确度高,相对误差为1%左右;白吸效应小,测量线性动态范围可达4~6个数量级。其局限性是非金属测定灵敏度低,仪器价格及维持费用均较高。

ICP—AES光谱是在古老原子发射光谱法基础上发展的新的原子发射光谱方法。因此,除激发光源不同外,在原理方面,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和原先的原子发射光谱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异。

2.光谱仪

光谱仪器是将光源发射的光谱线,经色散后得到按波长排列的光谱,并进行检测记录的装置。按检测记录光谱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目视法观察的分光镜,用感光板检测记录的摄谱仪,以及用光电检测记录的光电直读光谱仪。按光谱仪器色散元件不同,可以分为棱镜光谱仪、光栅光谱仪。由于使用感光板记录的操作麻烦,在日常分析中已很少使用摄谱仪,多为光电直读光谱仪。

最近发展的ICP—AES,使用中阶梯光栅光谱仪,它由中阶梯光栅与棱镜形成交叉色散(crosseddispersion),分解光辐射。然后,再用具有空间分辨功能的PDA、CCD或CID等阵列型检测器接收信号,获得分辨率极高的二维光谱图。

与普通光栅相比,中阶梯光栅的宽度较大。当配合用石英棱镜在垂直方向预色散时,可获得从紫外到可见的整个光谱,它由色散率各不相同的几十级次的分段光谱连接而成。这样两维色散与两维检测相配合的中阶梯光栅光谱仪,便具有全谱瞬态信号同时检测的功能。

四、光谱定性与定量分析

1.光谱定性

由于各种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结构,因此,每一种元素都发射出它自己的特征光谱,根据特征谱线的存在与否,就可以鉴别试样中是否存在这种元素。

原子发射光谱法仍是目前进行元素定性分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约有数十种元素可用原子光谱方法定性。

(1)元素的灵敏线和分析线每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特征光谱,且谱线的多少随元素而异,多的达几千条。定性分析时并不需要将该元素的谱线都找出来,而只需要找出这一元素的几条(2~3条)称为分析线的灵敏线就可以了。

灵敏线是一些激发电位低、强度大的原子线或离≯线,多为共振线。也是当试样中元素含量逐渐减少,最后能仍观察到的几条谱线,因此也称为最后线。

定性分析痕量元素时,由于元素含量低,谱线少,被测元素的分析线易被基体元素谱线和邻近较强谱线所干扰或重叠。为此,定性分析确定一种元素是否存在,一般要根据该元素两条以上谱线来判定,以避免判断错误。

(2)谱线的确认方法

①铁光谱比较法采用铁光谱作为波长标尺,判断其他元素的谱线。铁光谱在210~660nm波长范围内约有4600条谱线,谱线距离近,分布均匀,每条谱线已作过精确的测定,已有标准光谱图,可用于对照分析。定性分析时将纯铁光谱与试样光谱在完全相同条件下并列紧挨摄谱,摄得谱片置于映谱仪上放大20倍,用标准光谱图进行对照比较。按光谱波段,逐一查对试样中谱线与标准光谱图上所标出元素分析线位置是否重合,重合即表示试样中有该元素的谱线。但判断该元素是否存在于试样中,必须由2~3条称为灵敏线的分析线来决定。此法是目前最通用的方法。

②标准试样光谱比较法将待检测元素的纯物质或纯化合物与试样并列摄于同一感光板上,若两者谱线出现在同一波长位置上,说明某元素某条谱线存在。此法用于不经常遇到的元素分析。

2.半定量分析法

光谱半定量分析(semi—quantitativeanalysis)可以给出试样中某一元素的大致含量。按采用的方法或条件不同,其误差可达30%~200%。方法能同时分析很多元素,简单快速,应用于对准确度要求不高的分析,还可以为化学法定量分析提供试样元素的大致含量和干扰情况。半定量分析常采用目视强度比较法和谱线呈现法。

3.定量分析

给出了原子发射光谱定量的基本关系式。在摄谱法定量分析发展的最初阶段,利用此式通过测量分析线强度的方法来确定待测试样中杂质元素的含量。由于影响谱线程度的因素十分复杂,特别是激发温度很难控制,因此,难以获得满意的结果。

1926年盖拉赫(Gerlaeh)提出了定量分析的内标法(internalstandardmethod)原理,这在光谱定量分析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内标法原理的基本思想是,将测量元素某一谱线的绝对强度对被测元素的浓度关系,转换成同一次光谱发射中,测量元素某一谱线(分析线)与另一元素(内标元素)的某一谱线(内标线)的相对强度对被测元素的浓度的定量关系式。相对强度的测量,消除了影响光源不稳定性的因素,提高了定量分析的准确度。

4.谱线测量中的背景

光谱线常常叠加在由连续辐射或分子带状光谱形成的或强或弱的背景上,这个背景常称为光谱背景。摄谱法中测得谱线黑度实际上是谱线和背景叠加的结果。光电直读光谱的背景扣除,一般在仪器对谱线强度积分的同时,由自动校正背景装置扣除。

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微信
关闭
普天同创
请告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立即回电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8601949136,010-58103629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